河南“史上最严禁补令”:一场政策与现实的博弈
2025年暑期,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了堪称“史上最严”的“禁补令”,引发了广泛争议,其背后反映的是教育“减负”、落实“双减”政策和打击违规补课的困境。这份文件自7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严禁以“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等名义变相开展学科培训;学校不得组织集体补课,在职教师不得参与有偿家教;违规者将面临严厉处罚,甚至吊销教师资格、开除公职。郑州、洛阳、商丘等地迅速响应,要求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暂停,严禁以“教育咨询”、“托管辅导”等名义违规操作。
然而,这份措辞严厉、处罚措施空前的“禁补令”,却并未平息家长的焦虑。一部分家长质疑其效果,认为以往的“史上最严”最终都雷声大雨点小,违规补课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官方只是抓几条“小鱼”敷衍了事。他们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学校和在职教师违规补课现象普遍存在,每年补习班爆满,大街小巷充斥着违规补课的广告,而官方的监管形同虚设。
展开剩余66%另一部分家长则公开反对“禁补令”,尤其在河南这个“高考大省”,他们认为不补课,孩子如何应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如何与其他同学竞争?官方一边禁止补课,一边又大肆宣传高考状元和“学霸班”,这种“双标”做法更是加剧了家长的不满。此外,还有不少家长无奈地表示,送孩子去补课并非为了提升成绩,而是为了解决看护问题,白天上班无人照看孩子,只能将孩子送到补习班。
客观而言,清北录取与补课并无必然联系。高校录取是根据排名和招生计划进行的,补课只是提高了整体分数,最终受益的是补习机构和相关人员,而学生、学校、老师和家长却为此付出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然而,在“内卷”盛行的环境下,如果不补课而其他人补课,就会导致成绩差距,这才是家长们难以摆脱补课怪圈的根本原因。
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部门打击违规补课的力度不足,缺乏足够的震慑力。近年来,“禁补令”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被查处的往往只是极个别的“小鱼小虾”,且处罚力度远不足以弥补违规所得,甚至变相鼓励了违规行为。一些地方主管部门为了升学率,甚至默许甚至鼓励违规补课,对举报者置之不理。这些都导致违规补课现象愈演愈烈,教育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肥了违规机构和相关人员。
河南“史上最严禁补令”的争议,是“政策与现实”之间尖锐的碰撞。它暴露了教育部门在推进教育“减负”、落实“双减”政策上的不足,其监管成效远未达到民众的预期。为了孩子的成绩,家长们被迫继续补课;为了升学率,学校和教师不得不继续违规补课;而相关的机构和个人则继续收割家长的钱包。
要彻底杜绝违规补课,必须加大处罚力度,让违规者付出远超收益的惨重代价,并严厉处罚不作为的主管部门和相关负责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这个困扰无数家庭的难题。
"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