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歌手2025》的热搜榜上,马嘉祺的名字总是被与“难听”扯上关系。每次他还没开始唱,相关话题就已经飙升到热搜榜首,好像一切都是早就写好的剧本。难道他的表现真的如此不堪吗?
一、被骂上热搜的“难听”,真的是冤屈吗?
在节目中,马嘉祺演唱过《光之翼》和《云与海》等歌曲,评价参差不齐。喜爱他的人觉得他的声音清新、高音稳定,特别是后半段表现愈加出色;然而,批评者则认为他咬字不清,情感不足,与原唱王菲和中岛美嘉相比,差距明显。
最荒谬的是,几次“马嘉祺难听”的话题,甚至在他演出之前就冲上热搜,显然是有人故意在带节奏。粉丝们认为他被节目组当作“工具人”,利用他的流量制造话题,但真正唱得平平的歌手反而没受到如此严厉的批评。
展开剩余58%二、赛制的问题,还是实力的不足?
马嘉祺最后被淘汰,排名第七。有趣的是,一些观众觉得他的表现比第六名还要好,但在投票环节,他却获得了0票,其他歌手宁愿选择资历更深的陈楚生和单依纯,也不愿意投他一票。
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流量歌手在专业舞台上的尴尬处境。作为偶像出身的马嘉祺,自带粉丝和争议,即使他的表现还可以,也会被质疑是“靠流量晋级”。但若唱得不理想,批评的声音便会加倍。
三、他的心态,比名次更引人关注
面对一片“难听”的声音,马嘉祺没有哭闹,而是自嘲:“反正难听上热搜了,淘汰就淘汰吧。”他承认自己在技术上还有待提高,但同时也表示:“年轻是我的武器,而不是借口。”这样的心态,比许多资深歌手都要稳健。
在被淘汰后,他说:“来《歌手》本来就想挣一首,目标已达成。”这番话显得非常清醒——他明白自己来这里并不是为了夺冠,而是要证明自己敢在专业的舞台上亮相,哪怕会被骂也绝不逃避。
四、骂声的背后,实则是对“流量歌手”的偏见
马嘉祺的经历,实际上是整个娱乐圈的缩影。想实现实力转型的流量艺人,往往要承受双倍的苛责——唱得好是理所当然的,表现不佳则被认为“果然不行”。然而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他这样的年轻歌手加入,《歌手》可能还在循环那些老面孔,节目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虽然马嘉祺的《歌手》之旅已经结束,但他的成长依旧没有止步。被骂“难听”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希望他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音乐,用实力慢慢打破偏见——毕竟他才22岁,未来的路还很长。
发布于:山东省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