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这几年,临床上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孩子被确诊癌症,年纪轻轻,动辄十几岁,甚至刚上小学的孩子就进了肿瘤科。不是孤例,而是一种趋势,而且,背后那种“看不见的家庭行为”,我见得太多了。
我记得前不久,一个家属哭着说孩子平时挺健康,从不生病,怎么就突然得了癌?另一边,一个16岁的女孩查出甲状腺癌,家长几乎崩溃:“她才刚上高中啊!”这不是巧合。我作为医生,这种“毫无预兆”的癌症越来越让我警觉,也让我愤怒。
很多人以为孩子年纪小,身体底子好,抗病能力强,不需要太多的健康管理。这种观念,本身就带有误导。尤其是一些家庭看似关心孩子,但行为方式却在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慢性疾病的深渊。我想说,很多癌症的根源,其实早就种下了,只是没人愿意承认而已。
从中医角度看,癌症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缓慢积累、逐渐失衡的过程,中医称之为“正气虚,邪气乘虚而入”。古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也就是说,只要身体的整体功能处于健康、有序状态,外来的病邪是很难侵袭的。但现在孩子的“正气”早就被掏空了。
一个非常普遍的家庭行为,就是长期让孩子吃外卖、喝奶茶、用电子产品过度。家长自己也忙,懒得做饭,点外卖成了日常;奶茶年年爆款,孩子喝得上瘾;电子产品成了“哄娃神器”,孩子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些行为,看似方便,但代价是孩子的脾胃、肝气、心神都在慢慢垮掉。
脾胃,是中医说的“后天之本”,主运化,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气血精微。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脾未健、胃未实,原本就容易受伤。
一旦长期进食寒凉、油腻、甜腻的食物,就容易导致脾虚湿盛、痰湿内生,这在中医看来,就是肿瘤的温床。我见过的年轻肿瘤患者,几乎都有一个共性:脾虚湿重。
而且,奶茶、饮料、零食中含有大量乳化剂、防腐剂、人工香精和色素,这些虽然在法律范围内是“安全”的,但累积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当孩子肝脏解毒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时,就很容易造成慢性中毒。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儿童长期摄入高糖饮食,会显著增加肥胖、代谢紊乱和炎症水平,这些都与癌症发病密切相关。
再说电子产品。现代孩子从小就接触手机、平板,很多家庭甚至让孩子吃饭时配着动画片。中医认为眼与肝相通,长时间用眼过度,最伤肝血。
加上久坐不动,气血运行迟缓,容易导致“气滞血瘀”,这是肿瘤形成的另一核心机制。我越来越相信,现代生活方式已经在悄悄“篡改”孩子的体质。
还有一点必须说:孩子的情绪被忽视太久了。现在的孩子,看似物质丰富,实则心理困顿。压力大,节奏快,被父母各种“望子成龙”的投射压得喘不过气。
中医讲“七情致病”,情绪是可以伤人的。尤其是长期压抑、焦虑、孤独,会损伤心神、扰乱气机,最终导致免疫调节能力下降。而免疫系统,是抵抗肿瘤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15岁的女孩,成绩优异,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胃痛、乏力,后面查出是恶性肿瘤。她妈妈不理解,说“她一点都不娇气,学习也没压力”。但深入聊下去后才发现,这个孩子长期被要求“不能哭、不能懒、不能出错”。
她的情绪就像被封在瓶子里,直到身体忍不住爆发。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就指出:“百病生于气也。”现代研究也已证实,慢性情绪应激会导致免疫细胞功能紊乱,促进恶性细胞增殖。所以,别再以为孩子情绪“小题大做”,那是健康的晴雨表,是身体在求救。
作为医生,我越来越反感那种“孩子得病是命不好”的说法。没有哪个孩子天生该受苦。只是我们在生活中太容易忽略那些反复出现的信号:反复口臭、面色发黄、手心出汗、夜里磨牙、情绪波动,这些都可能是身体早期失衡的表现。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会变成大事。
我一直倡导家庭健康管理要从日常细节做起,而不是等到出事再补救。
比如孩子的饮食,要以温热、清淡、少加工为主,适量增加蔬菜、糙米、豆类,这不仅补脾化湿,还能增强免疫力。中医说“食为人天”,吃得对,比吃得多重要得多。
还有作息,孩子的身体还在发育,夜间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胆经运行的时间,这个时间段必须睡眠良好,才能让肝脏解毒、血液更新。如果孩子天天熬夜,即使白天补觉也没用。这不是“困不困”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生病”的问题。
情绪管理更不能忽视。父母要学会倾听,而不是主导;要学会陪伴,而不是支配。中医讲“心主神明”,孩子的心神一旦安定,百病难侵。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焦虑、怕黑、容易哭闹、爱发呆等表现,可能就是心神不安的体现。这时候不是去训斥,而是去理解。
很多家长问我,有没有什么“防癌的中药”?我告诉他们,有,但不是一味药,而是一种“调”。调脾,调肝,调气血,调饮食,调作息。比如中医常用的六君子汤,可以健脾祛湿、增强正气;逍遥散,可以疏肝解郁、调和气机。
但这些都要辨证使用,不是“谁吃都能防病”的灵丹妙药。
我更希望家长能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气血、有情绪、有节律的生命体,而不是考试机器或成长模板。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在印证中医的科学性。比如《细胞》杂志近年发表的研究显示,长期慢性炎症状态与90%以上的癌症相关联,而中医最擅长的,正是调节“炎性体质”、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这不是玄学,而是跨越千年的经验积累。
作为一名医生,我从不迷信中医,也从不否定现代医学。我看重的是“怎么能让一个人少走弯路、活得健康”。
我们不能把健康寄托在一次体检、一个疫苗或一瓶保健品上。孩子的健康,是从生活方式里长出来的。那些看似“无害”的家庭行为,往往才是最值得警惕的隐形杀手。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慢下来,认真看看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因为你对健康的态度,就是孩子未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海燕,陈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伴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10):88-91.
[2]王玉林,张志强,刘红.从肝论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3,29(15):123-126.
[3]周丽,李建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路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45(03):301-305.
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