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曾是“百日维新”运动的核心人物,也是近代文学革命的重要倡导者。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堪称前卫,他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做出了诸多贡献,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虽然梁启超在思想上显得非常开明,但他的婚姻却依然延续着传统。梁启超的第一任妻子李蕙仙,是通过亲友介绍结识并结婚的。李蕙仙在梁启超艰难的岁月里,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历经贫困与颠沛流离。遗憾的是,李蕙仙在1924年因病去世,年仅55岁。梁启超自己也未能长寿,他在56岁时去世,临终时因病被摘除了一个肾,情况极为危急,甚至已无法言语。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通过手势传达自己的遗愿,希望能与李蕙仙合葬。
这一代思想巨人的早逝,令人感到无比惋惜。那么,梁启超为何早逝?他的身体状况为何会如此急剧恶化?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在临终时如此执着于与李蕙仙的合葬?
展开剩余80%自从李蕙仙去世后,梁启超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身体状况也急剧恶化。到了1928年,他已出现了尿血的症状。那时,通讯不便,梁启超只能通过书信与孩子们保持联系,但为了不让孩子们过于担心,他总是言辞简短,且掩饰病情。梁启超在信中提到,“因花费心思做了《先秦学术年表》,所以小便再次变红”,看似只是一时的劳累,丝毫未提及病情的严重性。此时的梁思成刚刚结婚,带着妻子林徽因回家探望父亲,却并未察觉父亲的异常。
直到1928年底,梁启超的病情才被远在外地的孩子们知晓,他们急忙赶回来看望。梁启超被送往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经过医生的会诊,决定切除一个肾脏。然而,手术后,梁启超的尿血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医生给出的结论是,肾脏确实有问题,但并非导致症状的根本原因。这一诊断令梁启超的家人难以接受。接下来的治疗更为荒诞——医生们认为问题出在梁启超的牙齿,于是拔除了七颗牙齿。失去这些牙齿后,梁启超已无法正常进食,病情日益加重。更有甚者,医生们又将病因转向胃部,要求他断食。尽管梁启超听从了医嘱,但他强忍饥饿几日,病情仍没有丝毫好转。
最后,医生给出的结论令人匪夷所思:梁启超的尿血问题只是无缘无故的出血,身体健康并未受到严重影响。然而,梁启超在协和医院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切除本不该动手术的肾脏,拔去健康的牙齿外,他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营养补充。这一系列的医治方式极大地削弱了他本就虚弱的身体,最终导致了他的早逝。
梁启超于1929年去世,年仅56岁。然而,他真正的病因,直到多年后才被揭示出来。1982年,一本名为《念珠菌病》的医书中提到了我国第一例念珠菌感染者,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书中没有直接透露患者的名字,但通过对治疗过程的回顾及患者的英文姓名首字母“JL”来看,几乎可以确认此人是梁启超。而且,当时的医生确实在梁启超的痰液中发现了一种不明细菌,这种细菌极有可能就是“念珠菌”。
梁启超的死因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除了念珠菌感染外,长期的饮酒习惯和繁重的工作压力对他的健康也有不小影响。此外,妻子李蕙仙的去世,使得梁启超深陷悲伤,日复一日地郁郁寡欢,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病情。梁启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已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他的遗愿便是在去世后能够与李蕙仙合葬。
梁启超年轻时,曾全身心地投入学术,考中了举人,成为当时的才俊。他的主考官认为他前途无量,于是为自己的堂妹李蕙仙牵线搭桥,两人结为夫妻。当时的梁启超,出身农家,而李蕙仙则是官宦人家,算得上“下嫁”。然而,李蕙仙没有丝毫大小姐的架子,在随梁启超回到农村老家后,她不仅做家务、侍奉公婆,还无怨无悔地支撑起了家庭。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迫逃亡日本,李蕙仙则带着家人逃往澳门,夫妻二人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分居生活。
即便如此,李蕙仙依旧毫无怨言,一心支持梁启超。在这一段分离的岁月里,李蕙仙不仅照料好梁启超家中的老人和年幼的弟弟妹妹,还帮助丈夫在事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教梁启超说普通话,使他能够更好地适应与外界的交流。李蕙仙的思想相当开明,和梁启超常常有思想上的共鸣,她不仅是梁启超的学术伙伴,也是生活中的知己。
在他们共同度过的三十年岁月中,李蕙仙始终是梁启超的贤内助,无论风雨如何,她都始终如一地支持他。然而,最终李蕙仙不幸去世。梁启超失去了她后,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他在《苦痛中的小玩意》一文中写到:“平日里意气风发、神采奕奕的我,如今却气力全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失去李蕙仙对梁启超的打击是多么深重。
即使临终时已无法言语,梁启超依旧坚持通过手势表达自己的遗愿——希望死后能够和李蕙仙合葬。最终,梁启超的三个孩子尊重了父亲的愿望,在他去世后将他与李蕙仙合葬,永远安眠在一起。至此,梁启超与李蕙仙,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政治史上的一对传奇人物,他们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参考资料
1. 中国知网:《民国知识分子对西医的批判与反思——从梁启超割肾事件谈起》
2. 中国知网:《梁启超的最后三年:割肾,误诊,死亡及其他》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