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人到了中年,最怕的不是病痛,而是那种“没病也难受”的状态:手脚冰凉、心慌气短、脸色蜡黄、常常犯困。有人说是老了,是身体在“叫苦”——气血亏了,脾胃虚了。
提起乌鸡白凤丸,很多农村老年妇女都不陌生,家中药箱里常备着一瓶。可这药到底补啥?真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吗?用对了,能不能真的“补气血、调脾胃”?今天就来把这味老药讲透彻,让大家心里有谱,吃得明白。
乌鸡白凤丸,出自清代《景岳全书》,主治“妇人虚损、月事不调、白带过多、体倦乏力”,是中医里有名的“妇科圣药”。但它的用法早已不局限于妇科,在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方面,也有稳扎稳打的表现。
别小看“气血”这两个字,它们是一身之本、百病之源。气血足,人才有精神、皮肤有光泽、内脏有活力。一旦亏了,哪怕没啥大病,也会觉得整个人像“掉了电”。很多中老年人以为自己老了,其实是身体“缺电”了。
从中医角度看,乌鸡白凤丸的核心作用是“补气养血,健脾调经”。其中的乌鸡、白术、人参、当归、熟地黄等药材,一个个都是调补高手。
尤其是乌鸡,性平味甘,入肝肾,最善滋阴养血、补虚强身。白术健脾,茯苓利湿,香附调气,炙甘草和中,这几味药组合在一起,不光是“补”,更是“调”。
很多人误以为补药就是猛吃人参、阿胶,其实没“调”好脾胃,补进去的东西也吸收不了。乌鸡白凤丸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补气血,又顾脾胃;不光“添油”,还“修机子”。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看上去“吃啥都没劲”的人,在调理一段时间后,气色慢慢好起来了。
临床中常见一些中老年妇女,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沉,吃点东西就胀气,动不动就出虚汗。她们常被误认为是“更年期综合症”或者“老寒腿”,其实追根溯源,是气血两虚、脾胃失调。这时候,盲目吃补药往往适得其反,关键是要用对方法把身体“调顺”。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农村大妈,常年务农,年轻时操劳过度,后来出现月经紊乱、四肢冰冷、胸闷乏力等情况。她以为自己年纪大了不稀奇,直到一次晕倒被送医院,才发现是明显的气血亏虚引起的“功能性贫血”。
医生没有马上给她打营养针,而是建议她从脾胃调理、气血双补入手,辅助使用传统中药调理。两个月后,她自己说:“现在能吃能睡,干活都带劲,多年没这感觉了。”
这说明补气血不能急,调理脾胃是根本。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了,吃啥都白搭。农村常说“锅底不热,饭再好也煮不熟”,这就像身体脾胃虚寒,再多营养也吸收不了。乌鸡白凤丸的方子,正是从“补”与“运”两头下手。
很多人以为只有女性适合吃乌鸡白凤丸,其实不然。中医认为“气血者,生命之根”,不分男女。尤其是一些中老年男性,常年劳累、饮食不规律、脾胃虚寒、夜尿频繁、容易疲惫,也可能是气血失调在作祟。是否适合使用这类药物,还需结合个人体质、辨证使用,不能盲目效仿。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乌鸡白凤丸中所含多种成分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能改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水平,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这正好解释了为啥很多人吃上一段时间后,不止月经规律了,连睡眠、食欲、精神头都变好了。
但也要提醒大家:补药不是万能钥匙,用错了反而“补出毛病”。比如有些人舌苔厚腻、口苦便黏、面部痘多,这是湿热体质,这类人群不宜随便补气血。再脾胃虚寒但夹有外感风寒时,也不宜盲目使用,应当避开风寒期再调补。
生活中调养气血脾胃,也不止靠药。日常饮食起居,是根本。农村人常说“吃饭要热、喝水要温”,这不是迷信,而是经验。寒凉食物最伤脾胃,尤其是早上空腹喝冷水、吃凉粉、喝啤酒,都是“气血杀手”。建议中老年人饮食以温补为主,多吃山药、红枣、南瓜、黑豆、莲子等益脾养血之品。
情绪调节也不能忽视。长期心情压抑、焦虑、烦躁,容易伤肝郁气,肝主疏泄,气不通则血不行,久而久之也会形成“虚损”状态。农村老话说“气大伤身,想开活百年”,这话一点不假。保持情绪平和,是最好的内调方式。
运动方面,不需大张旗鼓,每天早晚散步、打打太极、做做八段锦,都有助于脾胃运化、气血生发。尤其是饭后百步走,胜过吃补药。动中生阳,阳生气血,气血运行才畅。
回到开头那句话:乌鸡白凤丸用对了,没有补不上的气血,调不好的脾胃。关键在于——辨体质、调方法、重生活,不能盲目一味求“补”。补气血是门学问,调脾胃是门艺术,二者结合,才是长久之计。
温馨提示:本文仅为健康科普,不构成具体治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相关药物。切勿自行调药、模仿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版.
张建华等.乌鸡白凤丸对气血双虚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1):163-167.
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